關帝崇拜的發展
關帝崇拜的發展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恩主公、關帝爺、關公、南天文衡聖帝、協天上帝、聖帝祖,或是尊稱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為道教重要神衹之一,《關帝寶誥》中載關帝之神職:『協運皇圖,德崇演正,掌儒道釋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秉注人生功德延壽丹書,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佛諸神,監制羣仙羣職,德圓妙果,無量度人』。關帝一生恪守忠孝節義,正氣凜然精神長存,事蹟留芳後世,受到眾人景仰尊崇,為信士行為的典範、人格之楷模,歷代君王皆有賞賜封謚,由侯而公而王而帝,最終成聖成神,為芸芸眾生頂禮膜拜的『關聖帝君』。
關公是一千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的第一上將,名羽,字雲長,身長九尺二寸、臉色棗紅、美髯長二尺、臥蠶眉、丹鳳眼,相貌堂堂,手持青龍偃月刀,跨騎赤兔馬,凜凜威風,為人義勇絕倫,好讀左氏春秋,是歷史上著名的人物。關公壯志豪情智勇兼備,武藝超群,為蜀漢五虎將之首,一生戰績卓然彪炳,震爍古今,為千秋所敬佩。《桃園明聖經》中說:『十餘年甲不離身,刀無潔淨,夜無穩睡三更,日不飽餐一頓,東戰西征,白了鬚鬢星星,力倦馬羸刀鈍,費盡赤膽忠心,換得個封侯金印』,可見輔助劉備形成魏、蜀、吳鼎足三分局面是經歷多少艱辛與奮鬥。
漢末之時,皇帝昏庸,宦官持政,天下大亂。十八路諸侯討伐奸臣董卓,董卓部將華雄驍勇異常,所向披靡,關公主動請戰展雄威,須臾間華雄頭顱被擲於地上,取猛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群雄震驚,此時曹操之前所酙的熱酒尚有餘溫。白馬之役,曹軍難敵袁紹猛將顏良之勇,節節敗退,關公感曹操禮遇之恩情圖立功報謝,策馬刺顏良於十萬眾之中,袁紹諸將無人能擋,武藝超群威風八面,解白馬之危。尋兄千里走單騎,歷經險難過五關斬六將,神勇奇威。智勇雙全,破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殺龐德、擒于禁,萬夫莫敵,勇冠三軍,聲勢如日中天,逼使曹操計議欲遷徙許都避其鋒芒,威震華夏。曹操的謀臣程昱、郭嘉稱他是「萬人敵」,諸葛亮稱讚他為「絕倫逸群」,為勇武的代表。
更為人所崇敬稱譽的就是關公的「義」,所謂「義」即「事之宜」,就是合理的、應該做的事就去做,就算拋頭顱、灑熱血亦在所不惜;不合理、不該做的事,即使富貴在前或死亡逼迫也不肯為。關公忠義威勇,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參加義軍討伐黃巾之亂,共同周旋轉戰各地,任勞任怨,輔佐劉備成大業,不背不棄,重情義,守誓言。劉備奉皇帝密詔,聯盟袁紹抗拒曹操,事跡敗露,曹操親征劉備,攻陷下邳,擒劉備妻子,圍困關公於土山,關公與曹操訂立下三件約定後委寄曹營,漢獻帝封關公為『漢壽亭侯』。土山三約演出動人肺腑的情節:不忘舊盟,堅守與劉備誓言共扶漢室,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義護二位嫂嫂,一宅分兩院,秉燭達旦,待之以禮,竭之以誠,效之以義,施之以信,事嫂如事兄。雖曹操百般攏絡賞賜,不受美色、富貴、爵祿所引誘,仍一心眷念於故主,知其去向,數次向曹操辭行不得見,只好留信告辭,掛印封金,所有賞賜之物全數歸還,磊落光明,來去分明,單騎千里歸故主。這不僅表現出報國思漢之忠、兄弟相處之誠、朋友守義之信,更重要的是實現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最高道德操守。曹操亦心服讚嘆關公為「天下義士」。
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以報,關公義重如山,因動心、動情和不忍,赤壁會戰於華容小道釋放曹操報舊恩。英雄識英雄,惺惺相惜,取長沙不殺馬失前蹄之黃忠。襄樊之役,擒于禁而不殺故人,斬龐德以成其義。儒家倫理思想中,君主之義在於愛民,臣下之義在於忠君,朋友之義在於一諾千金、知恩必報,兄弟之義在於生死與共。關公忠義兩全,不僅對君長,對朋友待之以誠,對敵人讎寇亦同樣摯誠相與,發揮了人的惻隱、仁慈、羞惡、恭敬及是非之心,顯出儒家傳統倫理文化中的人性,充分表現一種強烈的人道精神,展現出能為人所不能的偉大性格,使人格品德邁進了一個更高的層面,讓人心悅誠服,故有『義薄雲天』之頌,實現出聖人的理想人格,可謂千古第一人。
關公的信仰和崇拜,起源於湖北省荊州地區的民間信仰,關公晚年鎮守及殉難皆在江陵一帶,當地人感其德義,於當陽玉泉山建廟紀念追思,甚至馨香奉祀。關公生前聲威已遍傳各地,以忠勇著稱,死後自漢末到魏晉南北朝,關公之忠勇傳揚五胡中外,前後達三百年之久,被視為英雄崇敬,為當時各國及各個民族武將的楷模。隋文帝鑒於關公至忠至義,堪為世人尊崇,敕命於關公出生地解縣建關廟。唐朝人不注重關公,其歷史地位大幅滑落,只有在為崇敬姜子牙建立的「武成王廟」(後來的武廟)祭典制度,列名陪祀的六十四位歷代名將中,但因祭儀與名分之爭,僅有四年,陪祀名將便全數除名。所以自三國至唐代,關公在朝庭與民間的影響力仍未顯現。
但關公是在盛唐之時被奉為神靈。唐德宗時荊南節度使裴冑重修玉泉山關公廟,命董挺撰《重修玉泉山關廟記》石碑,引用數則當地關公神跡傳說:(一)佛教天台宗創始之祖智顗禪師來到此地,夜遇關公願捨地建廟,並以神力助建,驅使鬼神,開山闢地,木石建材一應齊全,七日建成玉泉寺。(二)梁武帝晚年,侯景投降後又反叛,叛軍部將任約襲江陵,情況危急時,關公出神兵相助江陵守將,一戰擒住任約。(三)後梁宣帝時,前朝梁元帝部將王琳佔據湘洲,屢次遣兵襲江陵,關公助宣帝擊退王琳。此後江陵一帶關公顯聖的神話,愈傳愈多,但香火不盛。
宋代之際為關公由人向神的轉化期,宋初因剛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期,之後金人又入侵,當時國家社會急需安定及重整統治秩序,關公一生舉止皆合於儒家倫理綱常的規定性,為當時朝庭的儒學者極力稱頌,藉引經據典的論證和文藝戲劇不斷宣導,讚揚關公為俱備忠、義、仁、勇四達德於一身的曠世人傑,可作世人模範,能激勵士氣和民心,拯救國家之難,宋徽宗封為「忠惠公」,爵位由亭侯提升至公,不下六年又晉王爵追封為『義勇武安王』,再度從祀武成王廟內。宋孝宗讚嘆關公說:『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歿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
關公信仰的傳播,首由佛教的利用和神化開始。南宋釋志磬改編抄襲《重修玉泉山關廟記》碑文中「玉泉顯靈」故事,誇大杜撰著《佛祖統紀》:關公原為山神,主動捨地建寺,求智顗禪師度化收為門徒。以智顗大師於天台宗崇高地位,加上關公的知名度,兩者相輔相成,很快天台宗的寺廟就奉關公為護法神,更稱之為「關王菩薩」。禪宗眼見關公香火日盛,亦引北宋禪僧黃龍慧南的話:『智者(智顗)道場,關將軍打供,與結緣幾時何妨?』便直接將關公塑像放入廟中置於佛側,或另建旁殿供奉,引為護法以壯聲勢。另有明朝《神仙通鑒》記載:唐朝神秀大師到玉泉山建精舍,搗毀原有關廟,忽見關公提刀而來,嚇得神秀急忙開工建寺,以關公為本寺伽藍神。佛教造神借將目的是為了弘法,當然增加了佛教日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將關公崇拜廣泛傳播至全國各地,使成為一種全民族的文化。
漢末三國道教教團創立「雷法」,能為人治病除瘟、祈雨求晴,度亡濟死等,廣受文人喜愛,道教以關公執掌「五雷正法」,在五雷神將中奉為元帥。宋朝有「解州平妖」事件傳說,元明道教文獻均載有此事:宋真宗時,解州鹽池蚩尤作祟成災,鹽池枯竭,民不聊生。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向皇帝舉荐神將關雲長出征,關公盡領名山大川所有陰兵與蚩尤大戰於解州,三百里內狂風暴雨,天昏地暗,空中似有金戈鐵馬之聲,五日後妖除,雲散天開,鹽池水又如往日一般。致使生民獲利,國課充輸,皇帝盛讚關公有靈,護國福民,封號『崇寧真君』,各地官方與民間重修廟宇,以謝神功。在宋王朝的褒崇與人民推崇之下,關公不僅是人間忠義氣節和護國保民的英雄模範,還是天上解救生靈苦難,扶正驅邪的神聖,從此神威震動天下。
元朝世祖忽必烈信奉密宗佛教,因關公護法的傳說和當時的名氣,正式詔封為包括藏傳佛教在內全釋教的伽藍護法神。在每年「遊皇城」佛事活動,以白傘蓋內置佛像、經文前導,軍士抬「監壇漢關羽神轎」緊隨於後,周遊皇城內外,為眾生拔除不祥,迎接福祉,顯示出關公在佛教中神格和地位的重要性。元代中期,民間對關公信仰漸趨熱絡,虔誠信徒熱心收集史傳記載,蒐集相關遺物圖文、後人題詠與碑記,推論及考辨生平及死後神靈事蹟,凡是能彰顯關公高貴人格精神及有求必應之神威故事,皆編刊成專書實錄廣為流傳,致使關公信仰急遽加溫,由基層百姓至讀書文人,進而到地方官吏及中央政府,信徒遍及全國。元朝因政局不穩,政變戰爭不斷,元文宗感謝關公屢次顯靈平亂,神力禦侮,加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和遣官致祭,又進一步提升關公的神威。
宋滅亡後,蒙古人入主中國,復漢的民族熱情在廣大民眾間蓬勃發揚,但在元人的高壓之下,他們採取秘密結社的方式,以宗教為掩護,策動民族革命的義舉。祕密結社者必須保持秘密,又要有禍福與共、患難相扶持的團結精神,他們請出確實實踐誓約和義氣的關公來作為盟誓與監察的神明,平日香火不斷,結義鄭重盟誓,有事虔誠禱祝。隨著革命潮流進展,關公潛在的信仰力在民間日漸提高,至明初民間更加崇祀關公的狂熱。
明朝是關公神格遽升及神威遠鎮的關鍵時期。開國皇帝朱元璋即位後,欲人敬仰效法關公忠孝節義精神,下令建關廟於順天府正陽門,中央政府訂制定期遣官祭祀,發展出完善的祀典,並不定期撥錢修建關廟,這是前所未見之舉。明成祖朱隸亦仿效南京規制於北京建設關廟。之後各地官方及民間關公廟的新建、增修、翻新、擴建等工程不斷,皇室親貴也熱心參與祭祀活動,各地靈跡頻傳,參拜祈禱靈驗,善男信女競相走告。其時羅貫中以生花妙筆著作三國演義問世,加上關公戲劇流行、專門書籍編刊、文人墨客題詠稱頌,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稱讚關公忠義正氣充塞宇宙之中,高風亮節等同天地日月,既是英雄亦為神祈,形成一股崇拜的熱潮,神人結合的完美形象至此已深入人心了。
明朝民間降筆扶鸞之風盛行,關公降筆著成的經懺善書遍傳,以啟迪人生根本、警世教民、導人向善、復其天理良心為主要內容,推崇善良品德的模範,影響社會人心極鉅。時人以一文一武,讚以「山東相,山西將,宇內雙絕」,將關公比美文聖人孔子,尊為武聖人,並稱為「關夫子」或「山西夫子」。明代後期皇帝屢次加封關公,提升神威,明神宗更是促成關公威名鼎盛的關鍵,他御賜九旈珍珠冠、玉帶、蟠龍袍服,頒授金牌敕封,上書『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從此以後『關聖帝君』名號正式成立,遍傳寰宇為世人所尊崇。
關帝信仰在明朝更超越了國界,開始強有力的向海外擴展。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開通了往東南亞的路徑,中國東南沿海居民紛紛移居南洋,也帶去了中國的思想文化,關公信仰是其中重要的內容,致而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區關廟處處,崇信十分普遍,甚至非洲亦有關廟。明萬曆二十年神宗派軍援助朝鮮抵擋日本侵略,明軍將關公信仰帶入朝鮮,亦靈異顯聖,朝鮮各地紛建關廟,民眾頂禮膜拜香火不斷。約在同時期,關帝信仰的習俗,由華僑商人傳到了日本長崎,之後在橫濱、大阪、神戶、函館等城市陸續建有規模宏偉的關帝廟。
滿州人在關外時因三國演義的影響已對關公欽佩有加,因此對他極為尊崇,暱稱「關瑪法(爺爺)」。入關建國後各個皇帝都以實際行動,陸續頒布多項崇敬措施,標榜對關帝忠義精神之景仰與尊崇。首先康熙皇帝讚頌「神威赫亦,忠義昭然,有感必應,有禱即靈」,改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重修與新建京師各城門口關帝廟。雍正年代加封關帝前三代為公爵,通令各地較大關廟,置三代先公神主供奉後殿,授在洛陽與山西解州關氏後裔世襲為五經博士管理關廟,並規定按時祭祀,前殿供品規格用牛羊豬三牲俱備的太牢。乾隆帝讚譽關帝精神能「扶植綱常,助宣風教」,與神農、大禹、孔子等先聖相提並論,將關帝信仰精髓和儒家三綱、五常、八德相契合,不斷通過褒封、改異廟制及將匾額、神主“敕封”字樣去除等方式,體現其神聖地位,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尊為軍人守護神,每縣所設武廟,均以關帝為主神。
清中期以後,關帝佑護清王朝的神跡和傳說層出不窮,多次顯聖助軍平亂而受加封。仁宗嘉慶十八年加封『仁勇』;宣宗道光八年加封『威顯』;咸豐二年加封『護國』,四年時再加封『保民』,更將關帝祀典,從與一般神靈相同的遣太常寺官祀的「羣祀」升入「中祀」規格,享有與歷代帝王同等地位,由親王、郡王中選派代表致祭,詳細規定祭祀日期、祭品、祭器,使用樂章六奏,舞文武八佾,更超過中祀規格使用三跪九叩禮,又晉封關帝前三代為王爵,關帝的崇祀制度在此時達到最高峰,這顯示統治者對關帝的尊崇。咸豐六年廣東各府縣遭逆匪攻打,賴神靈默助關帝顯應,連獲大捷,禮部呈奏加封『精誠』,次年皇帝親書「萬世人極」匾額,懸掛京師地安門外關帝廟,並再加『綏靖』稱號。同治年間剿滅太平天國與捻軍作亂,同治九年加封關帝『翊讚』,光緒五年加『宣德』封號。加起來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共26個字,這在歷史上是字數最多、規格最高的封號,清王朝已把關帝抬到至高無上、登峰造極的地位了。
有華人的地方,便有關帝的崇祀,它是一種高貴道德精神的信仰,是中華民族凝聚人心不可替代的力量。除了東亞的日本、朝鮮外,清朝末期,歐美各國興起一股淘金熱,很多華人飄洋過海,到歐美為其修路開礦,亦將關帝信仰文化帶至異國,在美國、澳大利亞皆建有關帝廟。目前在加拿大溫哥華,加拿大中華道教關帝協會正在積極籌建一所崇祀關聖帝君的道場『加拿大天金堂』。
台灣早在元朝就傳入了關帝的信仰,首座關帝廟於元世祖時建於高雄市郊五塊厝。明末清初時,鄭成功之子鄭經在台南赤嵌樓之南建關帝廳,奉祀由大陸福建省漳州東山島的銅陵關帝廟,分靈請回的關帝金身,清雍正五年列為政府祀典,故名「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為當時台灣關帝信仰的中心。明清之際民間信眾相繼從銅陵關帝廟迎請關聖帝君金身奉祀台灣各處,發枝綻葉後,現在幾乎每一縣市都有關帝廟,據統計現有460多座廟,香火相當旺盛,至今仍在繼續修建中。台灣現在關帝廟宇的功能已不僅是以崇神的傳承信仰活動為總體表現,更以宏觀與創新的概念,發揮宗教入世精神,參與社會公益、慈善、教育等各方面,從事許多有價值的社區服務及福利措施,提升了文化信仰的層次與水準。
關帝為神後,神威顯赫,護國佑民,神格步步高升,無論兵事、救災、科考、獎善、懲惡、治病除疫、驅邪等等,信徒幾乎是無所不祈求,神靈是所求必應驗,因此崇拜信望普遍深入人心,拜禱請示者絡繹不絕,關帝廟的香火自然也愈燒愈旺。關帝好研儒家經傳,明曉春秋大義,文人尊為文衡聖帝,奉為五文昌神之一。光明磊落,忠義神勇的高大形象舉世敬仰,武者尊為武聖人。誠信待人,一律平等;不取非分,公私分明,商家奉為財神、行業神。重結義兄弟之情,肝膽相照,患難與共,幫會、結社、團體皆崇祀為監察神和保護神。士農工商軍政官民各界普遍崇拜,信仰跨越儒、道、釋三教,信徒眾多,可謂九州無處不焚香。關公崇拜是為中華民族一大民間信仰,也是一種令人驕傲、無價的歷史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