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上的經文
鐘上的經文
[x_icon type="user"] 雷萬豪 | 2015
放眼望去,在天金堂一樓的左邊有鼓,右邊有鐘,是「法器」也是「樂器」。鳴鐘可以振聵,擂鼓可以昇舞,一般寺院每日早晚都有敲鐘鼓,早上先敲鐘後敲鼓,晚上先敲鼓才敲鐘,所以被稱為「晨鐘暮鼓」。「鐘」用於召集大眾,晨鐘聲響,代表一天的修行開始,臥者須起,大家用功辦”道”,勤修戒定慧。鐘聲又代表警覺,提醒大家不要自私自利、只為自己欲望、貪婪無厭,要生慚愧心,提高覺悟,反觀內思、少欲知足。細觀天金堂”鐘”上所刻的經文不是別的,正是道家著名的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雖然只有短短的四百字(經文+經名),卻將"道”的真諦及修行的步驟與方法,闡述無遺。但為何眾多的修行者,仍無法參透其意?真正的原因,還是對”道”的迷惘,無法實證經文所述的意境,”心未澄,欲未遣”,只好心外求法,想讓這顆心清靜下來,結果是越求越糟。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讓我們先探討一下“道”是什麼?是無數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難以靠近的那個本我。修行人都在修道,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道不是修出來的,它原本就是現成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宇宙的本性在你體內絲毫不少一點。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所謂的努力修行,只是針對你的大腦而已。因為你頭腦裏的障礙太多了,多如恒河沙,障礙著你而不認識道。當你頭腦轉變後,道也就自然顯現了。因為道本來就在萬事萬物之中。仔細分析千門萬法,都是在讓你放下再放下,清靜再清靜。
多讀幾遍”常清靜經”後,你一定會發現,所謂的努力和修行都是針對”放下”和”清靜”所設計的。這是進入道之前的那段距離,需要努力去修。一旦你進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來就無處不在。道猶如虛空,無形無相,無聲無息,無作無為、如如不動。你不可能見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就如同經云:“……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的意境一樣,它在萬事萬物之中,萬事萬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靜無為,如如不動。但又能通過萬事萬物顯現出它無窮的妙用。萬事萬物無處不在,真我本性也無處不在。山河大地,動潛飛植都是真我如來。雖不可見,但又無處不見。
你的肉體不是真我,思想也不是真我。許多修行人認為靈魂是真我。其實,靈魂還不是真我。靈魂還是針對肉體這層外殼而言,是這個肉體的靈魂。肉體與靈體都是物質的,只是一陽一陰,陰陽互存而已。靈魂出殼與悟道解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平常人所講的靈魂出殼,是你的潛意識這個“識神”出去玩一玩而已,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只有悟道之後,找到了你那個真我,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徹底解脫。道無處不在,當然不存在三界之界。道無我無他,無我又如何生?無生又如何有滅?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滅,本身就是最徹底的解脫。因此,你只有進入道裏,你才能證悟到不生不滅的徹底解脫。但是,無論你用多豐富的語言來描述道,來形容本來面目,都無法準確和貼切。悟道就如同品茶一樣,別人品茶(開悟)後,無論怎樣給你描述,你還是不知道此茶(悟道)是什麼滋味。只有親自去品茶(證悟)。當你品過(開悟)之後,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也必須親自去證。我們要想接近它,只有通過它表現出來的特性為標準,通過修行改變自己。達到與”道”同一頻率時,才能進入道。道最明顯的特性就是清靜無為、平等無分別、無我無他、如如不動。
但是如何才能進入道呢?有人認為應該多學知識,多看經書,但是書本和知識都不可能讓你進入道,只能在某個階段引導你如何走路,指導你走哪條路可以接近道。道不是來自於外面的知識,因為知識來自于頭腦的思維,是“識”而非“智”。道不是靠思維進入的,你腦子越複雜,想得越多,反而離道越遠。六祖慧能不識一字,未看一經,卻能悟道和講經,是清靜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當你徹底空掉你的頭腦,進入一種清靜無為的入定狀態時,你才能進入道。此時你才發現道本來就是現成的,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頭腦遊戲,總在向外求,向知識裏面找。被自己所知道的那點可憐的知識,一直障礙在門外了,這就是所知障。古大德說:“悟道不難,唯嫌撿擇”。“撿擇”就是分別和取捨,有了分別心才會去撿擇,道是平等無分別的。
道如同一面鏡子,無論什麼事物照在鏡子裏,原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鏡子不會分別這個事物好壞、醜美、善惡。人不僅有分別,而且樣樣事物都要分別個好壞、是非。如果你能迴光返照,留心察覺自己剛才起動的每一個念頭,你才能覺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別。這是多生多劫養成的最大習氣。因此,要想接近道,首先要斷掉分別的習氣,因為道是沒有分別的。
古大德說:“成佛不難,放下既是”。但是,人卻有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錢財名利,放不下所執著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因此,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執”。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願失去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即得利益。而且我執較重的人最愛顯示自己,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道的特性是無我、無他,也正是佛家所說的“無我相、無佛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只要心裏還有我,還不能達到忘我、無我的心境,圍繞著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淨。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進入道。道清靜無為,如如不動。萬事萬物雖然都是它的顯現,但它卻無念。這一切顯現都是自然的緣聚緣散。絕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但是,人的習氣卻總愛琢磨事,琢磨人,腦子不能有一點空閒,閑一會兒就覺得無聊和寂寞,總要千方百計想出點事來填補無聊和空虛。這就使人們多生多劫以來養成了攀緣、動念的習氣。這種習氣使你的心從沒有清靜過,心總往外馳,心馳則神往。
經云: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點魂,外加一把鉤。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點是“光魂”,光魂在天不在身,因為它特別亮,人體色身難以承受,當人投胎轉世時,它只能留在外面。外面的另一點是“陰魂”,由於眾生妄念外散,神魂常在外面,為財色名利終生奔波不息,因此,陰魂也在外不在身。中間一點謂“色魂”,由於此魂投胎後被肉體所困,一把鉤代表肉體色身。人在受孕剛剛成胎直到出生前,都是這種彎曲身體的形狀。此身像一把鉤鉤住色魂,直到死亡的時候,色魂才離開肉體。可見人的心時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誘惑,為外界事物所奔波,雖有三魂,卻有兩魂在外。
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心”字如此構造確有其理,絕非胡編亂造。如果我們能把這顆好動的心停息下來,把自己的思想徹底空掉,使它常處於清靜無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但是,人們卻愛自尋煩惱,不停地在製造妄念。以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氣。許多修行人甚至想靜也靜不下來,大腦形成的慣性,自動地、不停地在想,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即使睡著了,做夢還是在不停地想。人體95%的能量都是胡思亂想消耗出去的。因此,所有的法門,包括念經、念佛、念咒、打坐、結印、修定、戒律、節食、辟穀、不倒單等,都是在幫你把繁雜的思想停下來,使心清靜無為。
經云: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有些人總愛攀緣,攀緣本身就是分別心,分別出有好有壞,你才會去攀緣。攀緣使你攀附兩邊,遠離中道,產生“愛見”煩惱。“愛”煩惱是思惑,“見”煩惱是見解上的迷惑。有“見思惑”二障就不能出離六道,不能了脫生死。因此佛說: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如何辨別攀緣心呢?可從怨親的分別上看,放不下對親屬、親朋、情侶的執著過愛,放不下對怨家對頭的記恨,總是掛在心上。
經常想過去的事,以後的事,未發生的事,與自己無關的事,擔心兒孫將來的事,甚至找別人算卦,看命問吉凶等等,都屬於攀緣。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執著攀緣,不知另一面卻是在造惡。道是清靜無為的,攀緣則是有為,有為就是在造業,造下業因,將來必因緣而生。因此,只要還存有攀緣之心,就背離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輪回。所謂佛法無邊,即不落兩邊之意。而凡夫都是在執著兩邊,不合中道。只有隨緣做事,而又不思善惡,不計得失,不求結果,不為回報,雖也做事,但清靜無為,合道而行。
經云:”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道如如不動,修行的千門萬法,其共同點都是在修一個“定”字。修定就是靠近那個如如不動的道。修定的關鍵仍在於心,當遇到外緣時,正是考驗你是否見境動心,是否心隨境轉。如能把握隨緣不變,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境隨心轉。當你清靜無為時,你就接近了道。當你靜極生定時,你就能進入道。當你定中生慧時,你才能真正悟道。這就是悟道的程式和過程。
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每天早晚都能唸上一遍”常清靜經”,並且經常參加天金堂周一晚上的誦經練習,必能使你受益良多。當你的心真正達到清靜無為,如如不動時,你就是法身佛;當你的心真正達到平等無分別時,你就是報身佛;當你的心平等到萬事萬物無差別時,你就是化身佛。”能悟之者,可傳聖道”。